“离家出走”7年的胃终于回归正位,上海长征医院微创手术治愈巨大食管裂孔疝

吃饭是一个人最正常的需求,但从7年前开始,吃饭对孙阿婆来说就成了奢望。原来,70岁的孙阿婆的腹腔和胸腔之间有一个大“洞”,食管和部分胃通过这个洞从腹腔“蹿”到胸腔,让她无法进食。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乳疝外科和胸外科通过腹腔镜进行食管裂孔疝还纳和修补术,为孙阿婆解除了病痛,她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顺畅进食了。

7年前,孙阿婆突然出现进食困难,即使能进食,也会反复呕吐,她一直以为是胃肠炎,也没当一回事,吃些流质软食,症状就稍有缓解。但近两年无法进食的频率增多,而且反复出现反酸“烧心”的感觉。孙阿婆去了多家医院就诊,做胃镜及CT检查,发现原来是“食管裂孔疝”作怪。

所谓“疝”,是指体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这种病症在脑、胸部、腹部均可出现,以腹部最为常见。而“食管裂孔疝”,简单说就是当食管裂孔扩大时,腹腔内的脏器“跑”入胸腔,其症状也会因进入胸腔的脏器种类不同或程度不同而异。较为常见的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咳嗽等,像孙阿婆这样大部分胃或肠疝入胸腔,就会引起吞咽困难和呕吐。

由于孙阿婆的食管裂孔疝较大,疝内容物较多,疝形成时间较长,手术难度很大,当地医院告知手术风险后,孙阿婆打了“退堂鼓”,希望通过保守治疗使其自愈。但病情发展很快,孙阿婆难以吞咽和吞咽后呕吐的症状越来越重,以致后来完全无法进食。这让孙阿婆很绝望,求助多家医院无果厚,辗转来到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就诊。?

接诊的胸外科教授李建秋给孙阿婆做了胸部CT检查,发现问题比想象中更严重,不仅胃和肠管疝入纵膈腔,还在纵膈腔里发生了扭转。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食管裂孔疝,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由于孙阿婆年事已高,且长时间没有进食,营养状况差,体质虚弱,中度贫血,难以承受开胸这种巨创手术,李建秋教授请来了甲乳疝外科教授仇明会诊,评估病情并探讨手术方案。

仇明看到孙阿婆的CT片时,也不禁眉头一皱,他和食管裂孔疝打了20余年的交道,这么复杂的巨疝还是非常少见。但从患者的综合情况考虑,他认为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食管裂孔疝还纳和修补术。 针对这例高难度的手术,仇明和甲乳疝外科主任张伟和从腹腔镜手术的角度展开仔细讨论和读片分析,他们详细分析了手术难点,认为精准寻找疝内容物的黏连系带和疝囊与纵膈的解剖层次是手术的关键。

术前手术团队与孙阿婆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家属表示:“我们知道手术风险很大,但目前病情已经摧毁了正常的生活,没有退路,唯有一搏,完全信任医生。”手术如期进行,仇明团队为患者施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还纳和修补术+胃底折叠术。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手术过程依然一波三折。术中发现黏连和疤痕形成比想象中还要严重,胃和肠管的扭转也完全偏离了正常的解剖形态和位置,他们几度准备转为开胸手术。

“再试一下,再试一下。”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仇明克服困难,成功分离了疝内容物,把疝入纵膈腔的胃和肠管完好无损地还纳到腹腔,并对食管裂孔进行了修补和补片加固,同时进行了胃底折叠术,形成一道坚实的“堤坝”。历时6小时,治疗团队通过4个“钥匙孔”成功修复了疝,孙阿婆“离家出走”7年的胃终于归位。

孙阿婆术后的恢复情况比预想中还要顺利,术后3天后恢复饮食,8天后康复出院。告别了7年“食难下咽”的困扰后,她整个人如获新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仇明介绍,食管裂孔疝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外科手术才能改善症状。胃食管反流病虽不危及生命,却可以毁掉患者的生活。“希望能通过抗胃食管反流手术提升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伴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